专访 | 孙天智:将绘画视为一种能够连接自我思想和现实世界的桥梁

2022年《中国插画艺术年鉴》收录来自全国各地近70位插画师的100余件作品。年鉴是反映当前中国插画师创作水平的重要文献,更是我们广大插画师工作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今日推出2022年《中国插画艺术年鉴》最佳作品奖获得者孙天智独家专访报道,以飨读者。

 

 

孙天智简介

本科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东南大学,目前就读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曾获荣誉奖项:所参与的新沂市钟吾公园设计获得江苏省风景园林协会2018年度优秀风景园林设计一等奖以及2018年度徐州市城乡建设系统优秀勘察设计评选一等奖(风景园林工程设计类)(本人名单排名第五)。

科研经历:2018年赴瑞典隆德大学做短期访学。近年来在《中国园林》、《现代城市研究》、《建筑与文化》、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等国内外期刊发表专业论文,主要研究侧重于风景园林设计理论、生态景观营造和园林工程。

 

插画艺术网:请你介绍一下获奖作品《无题》系列

孙天智:《无题》系列作品采用手绘与机绘相结合的方式制作,描述了一场外星怪物入侵地球的故事。5幅作品依照事件发生前后的时间轴,从不同视角展现巨兽出现对人类世界产生的冲击,营造出某种势不可挡的灾难发展态势。创作受美国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Allan Spielberg)执导的科幻电影《世界大战》(2005)所启发。在该电影结尾,入侵地球的外星人因感染地球常见细菌而亡的设定固然具有生态合理性,但是对于主要讲述外星人入侵之后一家人亡命天涯故事的整部电影却产生了“戛然而止”的叙事效果,因此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审美感受。《无题》系列作品注重刻画外星怪物降临地球后的形态、活动方式、破坏性影响等方面的持续变化。从最初由“V”形飞行物掉落下来的球状有机体,逐渐成长为能够在地表肆意活动,且经得起人类打击的巨兽。具备环境“强适应性”的外星怪物对人类而言无疑比《世界大战》中的外星人更难对付,传达出这场灾难的持久性特点,而这也是我们在当前的新冠疫情期间能够切身感受到的,只不过新冠病毒难以用人类肉眼直接观察,更似一种无形的“怪物”。

 

 

01-灾难预兆:江面涌现出奇怪的现象

 

 

02-序幕:城市上空出现巨大的不明飞行物

 

 

03-阶段1:从飞行物上落下球型怪物,怪物开始破坏城市

 

 

04-阶段2:球型怪物逐渐演化,形态更为巨大可怖,人类军队奋力抵抗

 

 

05-阶段3:人类的抵抗并没有使怪物停下脚步,没过多久怪物就开始向城市外围的郊野迈进!

 

插画艺术网:能给我们分享一下你的最新创作吗?

孙天智:好的,这里分享2幅作品:《山谷怪物》和《大堤之上》。作为习作,我个人比较喜欢将人们熟悉或常见的自然环境作为背景,然后在其中添加“视觉奇观”,以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素描技术可以将画面中的内容进行融合,就像电影特效技术的功能一样,能够将实景拍摄的场景与电脑制作的虚构物(恐龙、机器人甚至一片树叶)充分整合。

在内容上,《山谷怪物》描绘了一个位于风景秀丽山地之中的“不可思议”场景。硕大高耸的怪物是这片区域内的独特景观资源,吸引着大批游客到访此处。怪物光泽的表皮与山脉的粗糙崖壁形成了对比,很显然它不需要像一般的野生动物那样,通过进化出与自然色彩相近的毛皮以躲避荒野中的威胁。但是这并非说明它是处于食物链顶端的残暴狩猎者,相反,4排“笑眯眯”的小眼睛,和细长内收的前爪表现出它的“好客”性和腼腆形象,这难道不是人类游客所期望的极具特色、能够获得难忘体验、安全友善的自然景观吗?然而实际上这正是怪物所希望人们看到的样子,“事实”永远需要你亲自前去发现。

《大堤之上》是基于野外环境调研时拍摄的一张照片进行创作。当然,照片原本是没有怪物的。创作的出发点有3个:一,大堤及附近的树林景观虽美但较为单调,隆起的地形给人一种朝向天空的视觉引导,就像是有什么东西将地面往上吸一样,所以在大堤上添加一个“巨物”有助于回应与协调这种视觉感受;二,怪物的身躯类似机器和生物体的复杂混合,意在通过将视觉焦点置于怪物上,从而打破现实场景中的单调感受。有人说怪物头顶就像空调一样,我觉得可以进一步发挥想象,头顶的“大型装置”也可以是正在吃空气污染物的嘴;三,人们总是试图通过改造环境以实现某种人为意图(比如盖房子和造景),但是事实上急切盲目的改造反而可能会破坏环境,通过绘画将想象力充分表达,或许是缓解那种不可名状的急躁心态的良药,这么说可能有些浪漫主义的色彩,但是艺术就是这样。

 

 

《山谷怪物》

 

 

《大堤之上》

 

插画艺术网: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给我们的插画师分享的?

孙天智:艺术家的创作经验总是存在一般经验和特殊经验之分。理论上,绘画技巧的学习掌握属于一般经验,个人的审美偏好、生活经历、价值观取向等因素是构建特殊经验的土壤。我认为两种经验需要在绘画中实现某种平衡才能称之为成熟的自由创作,仅有技法而无哲思属匠人思维,仅有创意而无艺术学习的积淀和耐心则难以迈进更高层次的艺术世界。然而,在奉行“加速文化”的现代社会,学习绘画似乎总是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色彩,淡化了其作为人类精神产物的原初文化意义。上述认识并非是对商业插画、现代商业艺术的价值否定,而是在于阐明我眼中的艺术核心仍然是关乎心灵、思想、情绪和多元性的存在。

关于创作,我在这里主要分享两点经验。一,将绘画视为一种能够连接自我思想和现实世界的桥梁。画一幅画,如同写一篇文章,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通过绘制这种行为恰当地表达对“世界”的想法,而非只是画一幅“好看”的图。画面整体构图、内容组织、局部细节等都应很好的服务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我个人习惯从三维空间角度构思画面,因此在创作时对近远景的处理、光线的表现、不同物体的比例和呈现方式、空间的视觉方向等较为重视,意图使画面呈现出较为立体真实的感受,同时能够将“故事意图”融入“场景空间”中。二,提倡“重构思”的创作方法。主要指在正式绘制前,多花一些时间在内容构思和草图绘制上,原创型插画不是专门画建筑、风景或肖像的特定主题作品,因此“画什么”远比“怎么画”更值得已具备一定绘图技法基础的“原创型”插画师优先考虑。一言蔽之,作品中沉淀的作者思考和感受越多,它越是经得起人们视觉上的观赏和内心品味。

 

插画艺术网:你如何理解“专业”和“业余”插画作品的差异?

孙天智:首先,我认为划分“专业”和“业余”插画的标准不能简单根据创作者是否受过专业技法训练来判断,而应该以作者在插画创作这件事情上投入了多少精力和智慧来判断。原因在于,一位专业画手可能因为常年不动笔,疏于训练和思考而最终落入“不会创作”的境地,而一位原本不懂艺术的门外汉也可能因为一直存有对绘画的兴趣,在晚年创作出精品。因此我认为关键差别体现在对作品的投入上,而非创作者一时能力的差异。

其次,在当代一些国际性的插画平台上(例如Pivix),专业作品和业余作品实际上已经是并置式的存在,而非单独筛选出绘画水平较高者的作品进行线上展示,因此注重公平性的网络平台有助于消解专业与业余作品之间的“距离感”,凸现出大众艺术的时代理念。

本质上而言,专业和非专业作品实际上可以通过一种整体性的视角进行认识。很多插画师在早年都要经历不成熟的创作过程,他们耗费巨大的精力和毅力学习总结,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和成熟作品并获得认可。从这种角度来说,专业和业余作品是统一于画师的整个人生中的。然而值得批判的是,过去社会上流行一种错误的艺术认知倾向(现在也仍然存在),认为专业学画画等同于走“街头卖艺”这条路,导致一些从小对画画感兴趣的孩童不敢轻易走专业这条路,但这实际上是在物质匮乏时代,人们对艺术产生的“污名化”认知。现在,新的时代需要新的人文精神,“插画”早已成为嵌入到诸多行业(电影、电视剧、游戏、杂志、网络媒体等)中的重要工作,走专业学画画这条路并不存在任何值得“羞愧”的地方,相反,固守歧视艺术的态度,已逐渐脱离时代语境,成为一种狭隘的偏见。

 

更多2022年《中国插画艺术年鉴》信息

 

创建时间:2022-12-04 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