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2024年《中国插画艺术年鉴》获奖者——陆林子钰
作为中国插画艺术领域的权威年度文献,《中国插画艺术年鉴》立足学术性、专业性与前沿性,系统梳理年度中国优秀插画作品与创作者生态,呈现中国插画艺术的多元面貌与全球化进程。
《中国插画艺术年鉴》已被中国知网全文收录。作为反映当代中国插画创作风貌的权威文献,其所有内容均可在中国知网平台上进行检索查询。
《中国插画艺术年鉴》在广泛的学术领域和专业范围内传播,方便插画专业的学者、学生以及相关从业者等进行查阅、研究和学习,为中国插画艺术的学术交流、创作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和资源支持。
2024年《中国插画艺术年鉴》收录创作者均毕业于或就读于全球顶尖艺术院校,包括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伦敦艺术大学、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等,作品兼具学院派功底与商业创新表达。85%创作者毕业于国内顶尖艺术院校,15%创作者拥有海外学历,以英国(金斯顿大学、皇家艺术学院等)和美国(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等)教育背景为主。
今日推出2024年《中国插画艺术年鉴》最佳作品奖获得者陆林⼦钰独家 专访报道,以飨读者。
陆林子钰简介
陆林子钰是一名居住在纽约的中国插画师。她曾是工科生,但后来选择了转向艺术领域,自学画画并赴美读了插画研究生。她对自然、哲学、历史和科幻充满热情,喜欢创作与鸟类、食物和音乐剧相关的插图。她的绘画风格注重宁静和秩序,常通过丰富的纹理效果,使板绘作品呈现出手绘的质感。曾获全国插画双年展、金风车、 WIA 、CQ 、3x3 、SILA 、iJungle、Hiii 、CIAC等多项国内外插画奖项。
《我的归宿》(1)
《我的归宿》(2)
插画艺术网:请你介绍一下获奖作品《我的归宿》。
陆林子钰:《我的归宿》是我的研究生毕设绘本,将在今年出版,讲述了一只鸟儿终其一生寻找精神家园的故事。主人公怀揣着对归属的渴望,踏上了漫长的天空之旅。途中,她向不同的鸟类寻求指引,得到不同的答案,分别象征着人类几种普遍的世俗追求:鹰向往权力和地位,蜂鸟贪恋物质财富,天鹅夫妇依赖情感关系。这些事物可以带来暂时的慰藉,却并非永恒之物,无法填补无尽的贪婪和空虚。直到有一天,她已不再年轻,在湖面的倒影中,她终于意识到自己追求的东西一直都在内心深处,发现飞行本身就是她的激情所在和精神家园。最终她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抵达特定的目的地,而在于全心体验整个旅程,珍惜当下每一个瞬间。
《我的归宿》(4)
《我的归宿》(5)
插画艺术网:能给我们分享一下你的最新创作吗?
陆林子钰:最近在筹备一本新的绘本,与《我的归宿》属于一个系列。上一本探讨的是“接受迷茫”,这一本我想讲述“接受失去”。主人公是一个害怕拥有的人,因为她深知拥有就是失去的开始。设定是她身上有个奇怪的诅咒:每当她真正“拥有”某样东西,那样东西就会不可避免地走向消失。她生活得非常谨慎,只使用借来的物品,只住租来的房子,只结交暂时的朋友。习惯了随时割舍,过着简单而疏离的生活。然而,随着一些经历的发生,她开始改变。她不再逃避自己喜欢的事物,也不再抗拒与人或物建立联系。她学会珍惜每一段拥有的时光,然后平静地与之告别。从每一次失去中,她逐渐明白,一切不过是体验和记忆,灵魂从未真正拥有过什么,也不存在失去。
毕设展
插画艺术网: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给我们的插画师分享的?
陆林子钰:画画之外的领域也值得关注,因为绘画需要内容,而内容往往来自生活的积累。万事万物都可以滋养创作。另外,平时不要总是闷在家里,多出去走走,说不定在路上就会遇到有趣的事,或者在散步时突然灵光乍现。就我的经验来看,散步和洗澡的时候思维尤其活跃。
老师示范
此外,创作时最好要从宏观出发,不要一开始就陷入细节。虽然抠细节会带来短暂的成就感,但如果后期想大改就会变得困难。整体的把控永远比局部更重要。
户外写生
还有就是不要过度和别人比较,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和风格才是最重要的。
插画艺术网:在美国学插画给你带来了什么?
陆林子钰:首先,它开拓了我的眼界。与不同国家的人交流后,我发现大家的思维方式既有天壤之别,又有共通之处。接触了各种文化后,我对不同画风的接受度变高了,也变得更加包容,对人也一样。还有就是多了自信和松弛。之前在国内学画心态很容易崩,一看到别人的神作就觉得自己很菜, 进步很慢。而在美国,我感受到创作没有绝对的好坏评判标准,人们不那么强调基本功,而是更注重创意和表达。即使画技不够完美,也依然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展现作品的价值。于是我也学会了用更开放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作品,不再为之前没学过画画,基本功不扎实而感到心虚了。我特别认同一位教授说的,概念和情感永远是第一位的,之后才是构图、形状、色彩等具体表现。
Wandering海报
passage海报
ChinaChahua.net 插画艺术网